诗歌朗诵技巧-第三章诗歌朗诵本体创作-行动性强

诗歌朗诵技巧

诗歌朗诵技巧

声明:本文转载自李红岩先生的《诗歌朗诵技巧》,仅限于站内用户交流使用。

四、行动性强

行动性是戏剧表演中的术语,意思是说语言表达要具有目的性,它是为达到某种目的,实现某种功能而说出的,失去目的性的语言实际上也就失去了说出的必要。要想使诗歌朗诵具有行动性,要从语言表达的目的性、指向性和推进性上人手实现。

(一)语言表达要具有目的性

诗歌的行动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目的性上,但在大量的朗诵艺术创作中,没有体现出目的性的情况并不少见,目的丧失和目的转移都是常见的毛病。

其一,语言表达目的性的丧失。这主要是因为诗歌语言的概括性和跳跃性较强,在不了解背景和对全诗没有整体把握的情况下朗诵,往往会把那些看似简单的诗句轻易带过,这样就失去了作者的本意,也就失去了目的性。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单看前三句,写了作者在登上幽州台以后,纵观历史想到了古人和来者,遍察天地感受到了空间的辽阔,这似乎并不能展现作者的心态,第四句作者写了“独怆然而涕下”才渐渐表明了作者的孤独和悲凉。如果在朗诵的过程中不把第四句作为创作思想的依据,则前三句的朗诵难免会失之轻率,也缺少了分量。进一步了解背景,我们在创作时的依据会更加充分:这首诗是作者在报国的雄图无法实现时,满怀悲愤登上幽州台而唱出的千古绝唱,因此前三句的处理应努力把作者那种孤独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烘托出来,这样在第四句朗诵出来的时候就能够形成更加巨大的感情冲击力,使听众的心理受到强烈的震撼。

其二,语言表达目的性的转移。这主要是因为对诗歌的整体感缺乏把握,或者虽然对诗歌的整体有一定的把握,但在朗诵过程中受个别词句的影响和陷入到对某些细节不当的纠缠中,从而改变了语言原有的意思。比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两句: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这两句诗写山野间的小路被黑云笼罩着,江上孤单的小船点着明火。这样的景观很容易被人用低沉阴郁的声音加以处理,以显出孤独寂寞之感。但这样就错了,是一种目的性的转移,因为诗名已经点明了主题“春夜喜雨”,全诗都笼罩在一种喜悦的氛围中,所以,这两句诗也应该在整体的基调中行进,或者至少是要把分量处理得轻些,以不影响全诗喜悦的基调。

(二)语言表达要具有指向性

语言表达的指向性,表现在情感流动的方向性和语势行进的走势及相互的呼应上。情感从调动到抒发,语势的高低起伏变化,应根据作品内容进行设计,同样的一句话,根据不同的表达情感的需要和不同的上下文,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我们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的部分诗句为例,分析一下朗诵的停连处理和语势的呼应,以此可以明了语言表达的指向性问题。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诗歌的首句先作了一个假设,“假如我是一只鸟”,很明显,这句话是为了引领下文的,因此可以采取上山类的语势,句尾微微扬起,语速相对较慢,给人一种提示:我还有更重要的话要说,以便唤醒听众的期待心理。第二句应在“喉咙”之后作一个较长的停顿,在“歌唱”之后不作停顿,而是紧接着朗诵出接下来的几句话,这样,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意思才能够表达的明朗流畅,语言表达的指向性才更鲜明。

上面这首诗如果按照标点符号的提示处理停顿和连接,并且不作语势上的设计和处理,则“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四样事物就会显得无所依傍,给人以一种句子不完整和语意生涩之感。

(三)语言表达要具有推进性

语言表达是流动的,无论目的性何在,指向性是否明确,都要靠语流的推进变化来实现。这就是语言表达的推进性。

推进须要情感贯穿,须要语意明晰,须要加强对比,这样,语言表达才具有变化性和流动性。比如陆游的《示儿》:

死去愿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四句诗的分量是不同的,第一句“死去愿知万事空”,并非一般地表明作者已经参透了生死的意义,其关键是引领着诗意走向下一句,一个“但”字有转折、有推进,原来,作者主要是想表明自己因“九州”未“同”而深感悲愤。诗的后两句是作者对儿孙的叮嘱,要他们在国家统一后,一定要把这大好的消息告诉自己,实际上,在这种殷切的期盼背后更表明了作者在即将结束生命之际仍然心存遗憾的悲哀。抓住了这条感情线,在朗诵时就要区分分量,第一句可以相对弱一些,为的是突出第二句,而三、四句则适当加快语速,并赋予殷殷期盼之情,将作者的心迹表现得更加鲜明。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诗句的处理是有一定的依据的,这种依据不仅来自于对全文的整体把握,也来自于诗句的上下文,推进就是为了与整体把握相契合,与上下文相协调。五、展现形象诗歌朗诵是一种形象化的艺术,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甚至思想都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当然,其前提是诗歌本身给我们提供了能够以形象化的语言进行创作的可能性。但同时,我们不能忽略有声语言表达的能动性,形象化的文字有可能被我们朗诵得干瘪无味,也有可能在我们运用有声语言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变得锦上添花。

我要打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