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朗诵技巧-第四章诗歌朗诵整体创作-循环训练

诗歌朗诵技巧

诗歌朗诵技巧

声明:本文转载自李红岩先生的《诗歌朗诵技巧》,仅限于站内用户交流使用。

七、循环训练

循环训练的过程,是指朗诵者不断地进行训练、分析、调整、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重复一两次,也可以重复更多次。

循环训练是诗歌朗诵创作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通过这种训练,朗诵者可以对自己初始的设计进行调整,不断增强自己的心理掌控能力,并使自己的诗歌朗诵艺术创作水平向高层次发展。

具体来说,循环训练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调整设计

调整设计包括对文字、情绪、声音、表达、整体配合等方面的调整。

调整文字,主要指的是朗诵者对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的修改润色。朗诵者在写作诗歌作品时,由于情绪情感强烈的运动变化或受书面语体色彩的影响等原因,诗歌的文字往往并不是很成熟,特别是有时会出现一些拗口、有歧义、音韵不和谐的字词,在反复的上口训练过程中,这样的字词逐渐会引起朗诵者的注意,于是可以在文字上做一些润色加工。

调整情绪,是因为随着朗诵者对朗诵作品认识的深化,其思想感情的运动变化也会更加细腻和有层次,最初流于表面的情绪情感变化会逐步深入具体,真实感人,这时,无论是热烈直率,还是深沉蕴藉,都会变得更有依据和说服力。

调整声音,包括对音高、音量、音色等方面的调整。诗歌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变化也许会很大,朗诵者最初朗诵时难免会控制不好这些变化,产生高音声嘶力竭、低音喉紧声压等弊端,尤其常见的是前者,即一抒情就高声大喊,甚至是从头喊到尾,这样是非常不可取的。调整声音,就是为了使自己在朗诵时既能充分地抒发情感,又能使自己的声音富于魅力,避免情感浓烈、用声粗糙的情况出现——其实,用声状况不好,反过来也会影响情感的抒发。

调整表达,循环训练的过程是对表达技巧琢磨和提高的过程。人们在最初朗诵一首诗时,可能会有技巧使用不当或处理不妥的现象出现,即使基本上表现出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可能受朗诵习惯的影响或他人处理方式的影响,其作品往往也会显得千篇一律。通过循环训练,可以使自己的表达技巧日臻成熟,同时还可以创造性地运用技巧,做出与他人不同但同样精彩的处理来。

调整配合,是为了使诗歌创作的整体艺术效果更加完美。诗歌朗诵既包括对诗歌朗诵文本所进行的本体创作,也包括各个创作要素(如站位、配乐、舞美等)的组织协调,特别是多人参加的集体朗诵,循环训练更加必要,没有熟练的组织配合,就很难达到较好的朗诵效果。

(二)掌控心理

循环训练还是对心理不断进行调控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紧张是影响正常朗诵的大敌,但是简单地告诫自己“不要紧张”是没有用的,那往往是消极地消解紧张,而不能对消除紧张心理产生应有的积极作用。通过循环训练,对于消除紧张心理方法的理性认识才能真正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行动,你每一次上台才有可能变得自信松弛。

对于紧张的认识也要辩证地看待,适度的紧张是有益的。适度的紧张有可能使自己的心理处于比较积极的状态,可以在朗诵的过程中调动起自己全部的热情和创造力,这样不仅可以较完满地完成朗诵任务,甚至可以超水平发挥。

比紧张心理更须要重视的是应激,我们应力求避免应激现象的出现。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它能很快地改变有机体的激活水平,使心率、血压、肌肉紧张度发生显著的变化,引起情绪的高度应激化和行动的积极化”①。很多人都说:“我没觉得自己紧张,但就是手足无措,肌肉僵直,气息声音都不受自己的控制”,这常常就是应激的表现。与其说应激是心理上的问题,不如说是生理上的问题,它往往不是靠心理的调整来控制的,所以只有通过循环训练,这样的生理反应才会消失,朗诵者才有可能把自己的肌体解放出来,以便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诗歌朗诵艺术创作中去。

(三)浑然天成

训练是使技能潜意识化的过程。

我们知道,好的诗歌朗诵艺术创作是须要运用技巧的,包括调动情感的技巧和语言表达技巧;但是另一方面,进行诗歌朗诵训练又须要朗诵者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尽量减少杂念的干扰。可是想技巧本身就是杂念,去掉杂念就不能想技巧。这似乎形成了一个悖论。

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就是朗诵者在进行诗歌朗诵创作时不能让运用技巧问题进入到自己的高级意识层面里,而方法就是须要循环训练,因为人的许多活动是可以通过重复的方法而变得自动化的,这时只需要很少的意识就可以控制行动,在这里,我们称其为潜意识。循环训练可以使朗诵的技巧潜意识化,这样,朗诵者在进行诗歌朗诵艺术创作时,一方面有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另一方面,这些技巧又不会形成杂念去干扰朗诵者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于是,朗诵艺术才有可能达到“大巧若拙”、“不工者,工之极也”的境界。

我要打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