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朗诵技巧-第五章格律诗的朗诵-诵出韵味

诗歌朗诵技巧

诗歌朗诵技巧

声明:本文转载自李红岩先生的《诗歌朗诵技巧》,仅限于站内用户交流使用。

七、诵出韵味

古典诗歌特别讲究韵味,朗诵时也应把这种韵味表达出来。对于韵味的阐释多种多样,我们这里不可能穷其根源,但每个人大体上都能有所感受。我们姑且将其理解为余韵和味道。

(一)声有余韵

声有余韵,或说声有余音,是韵味的一种表现,它给人以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之感,让人屡屡回味都能有一种美的享受。

朗诵时,可以根据具体的诗歌内容的需要,在关键的字词上作一些点染,如增强共鸣、延长字音等等,以产生声有余韵的效果。比如张继《枫桥夜泊》中的诗句: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萦绕着诗人无法排遣的羁旅愁怀,富于一种凄清、孤独、惆怅的美感。“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是一个近景,用声回收一些,“声”字加强低频共鸣,并将字尾适当延长,让人觉得钟声似乎触动了诗人的心弦。这个“声”字是着力处理的地方,其声音形象的塑造本身就具有韵味的一些特性。

(二)因势改型

因势改型,是说某些字音的调值顺应语势的变化而微微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是在语音规范的基础上所作的微调,属于语流音变的范畴。比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诗句: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这首诗赞叹了好雨来得正是时候,突出了喜悦的色彩。“润物细无声”一句总体语势下落,但“声”字因其阴平调值而适当将音高提起,可以把“55”的调型调整为“445”的调型,也就是说,“声”字的字尾可以微微上挑一点儿,让人感觉到诗人是在试图侧耳倾听那令人欣喜的雨声。这种调整是能够为朗诵增添一些韵味的。

附:作品朗诵解读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夏。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朗诵解读]

这是一首表现久别归乡的诗歌。语言朴素平易,情感真切自然。

前两句是背景的叙写,说明了空间的隔断、音讯的断绝和时间的久远。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临近家乡时那种复杂微妙的心情:回到家乡了,本应该急切地了解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却反其道而行,用一种胆怯的心理来表达急切的心情,实际上更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朗诵时,前两句突出“断”字和“复”字,可以采取延长声音的方法。第三句“近乡”二字可快速说出,突出急迫心情;“情更怯”速度放慢,力度加强,语势扬起,以缓衬急,更加突出急迫心情。第四句语势顺势下落,但情感要深挚,给人以语虽停但意未尽之感。基调深沉,色彩凝重。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朗诵解读]

这首诗写景壮阔,同时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朗诵时特别要注意语势的变化。第一句极写景色之高远,最好采取上山类的语势,“尽”字适当提高音域并延长,以体现出视野的辽阔;第二句顺承上一句,然后语势下落,而“流”字按照阳平的调值行进并适当延长,这样可以体现出黄河的流势,还可以给人以低远之感;第三句又一次采取上山类的语势,让听众期待着去了解要想穷尽视野之高远应该如何做,不过语势的起点不要太高,目的是烘托出第四句的气势并深刻解释其哲理,因此第四句语势进一步上扬,并放慢速度,增加力度,使诗歌在高潮中结束。

诗歌基调明朗,用声应高昂有力。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乌。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朗诵解读]

本诗语言明白如话,但清远脱俗,颇具风韵。

四句诗的语势可以有中、中、高、低的变化。

四句诗的语速可以有中、中、急、缓的变化。

四句诗的色彩可以有中、中、明、暗的变化。

四句诗的用声可以有柔、柔、实、虚的变化。

朗诵中要注意变化,即使同样是用柔和的声音,其具体细腻的色彩也有不同之处。同时,变化时要注意上下句的呼应,不能为变化而变化,要为变化找到依据。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朗诵解读]

这是一首意境清远的山水佳作,同时也是一首愁思绵绵的抒情之作。它表现了诗人羁旅惆怅、人生苍茫之感。

朗诵时在情感上要突出一个“愁”字。但这种愁又是有变化的,篇首即有愁意,然后鏊意渐浓,到尾句的“月近人”时那种孤寂的愁得到了些许慰藉。

其中,“暮”、“愁”应突出惆怅之感,可以通过气息的配合加强愁雾弥散的感觉;“旷”、“低”应突出苍凉、压抑之感,用声可以暗一些;“清”、“近”注意叼字的力度,字音清晰,但音量不必大。

诗歌总体基调是深沉悠远的。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朗诵解读]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

通篇突出一个“静”字,但写“静”的手法和角度是不一样的。一、三句是写视觉上的,二、四句是写听觉的。靠听觉来写“静”不奇怪,但靠视觉来写“静”就有其独特之处了。这是本诗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写“静”不只是写没有声音,反而还通过用声音来反衬寂静,春涧中呜叫的山鸟更显出了山的寂静。

朗诵时,最须要突出的是第三句,这一句可以比其他几句高一些、急一些,“惊”字可以高一些、重一些。因为第一、二、四句写寂静都在人们的常识之列,而第三句写月光惊动山鸟却应该是在常人意料之外,突出这一句不仅使诗歌更形象化,而且也使朗诵富于变化。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朗诵解读]

此诗托物言情,言近意远;语言朴素,情感深挚。

朗诵时,注意对象感的设定,对象要明晰,在现场朗诵时要有较强的交流感。

第四句的处理要明显慢于前几句,“此物”之后可以稍作停顿,“最相思”三个字可以一字一顿沉吟而出,给人以言辞恳切、语多深意之感。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朗诵解读]

这首诗是诗人羁泊异乡之作,形式很朴素,但意韵却很丰富。

朗诵时注意情绪变化和视角变化在有声语言上的体现。第一句有一种俯视的感觉,要平稳地吟诵出来;第二句语气有变,似疑似惑,气收声提;第三句视线高远,情感伴随着气息的大幅度流动奔涌而出,用声较强;第四句视线收回,情感由外射转为内敛,但更加深挚,同时气沉声低。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乌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朗诵解读]这首诗是诗人游览宣城敬亭山时写就的。全诗虽然用了“尽”、“孤”、“独”、“只有”等字眼,但诗中蕴含的情思却是孤而不寂,独而不厌的。这并非是说诗人不孤寂,而是表现了诗人的豪爽,那人格化了的敬亭山也是诗人自身的一种映照。

朗诵时,前两句要把景象描绘出来,第一句采取波峰类的语势,高点在“高飞”二字。第二句采取波谷类的语势,低点是“独去”二字,虽然音高比较低,但却并非不重要,而是靠放慢语速来加以强调。后两句重在抒情,特别是第四句可以把整个音高降低,语速放慢,“山”字的调值由55变成445,这种微微扬起的语调给人以悠然自得之感,并且使古诗平添出一种韵味,体现出诗作之美。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朗诵解读]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尤其是第一句颇为奇绝,因此在朗诵时也须要给以较浓重的点染,重点是点染“三千”二字,音高处于全诗的最高点,音量较强,气息充足,每一个字都可以放慢语速拉开诵出。

第二句的用气发声与第一句形成鲜明的对比,气沉声暗,突出诗人的愁绪。

第三句和第四句可以连接得较紧,语速也顺着文气而变得较快,只是到了“得秋霜”三个字时可以放慢语速,以示强调。

全诗的用气发声和情感抒发要敢放善收,控纵自如,既大开大阖,又曲径通幽。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朗诵解读]

这首诗含量丰富,跳跃性强,在文字背后还蕴含着不少深意,对此,每一个朗诵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感受去理解。

不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却是须要细心处理的。第一句要有辽阔的视界,音量不必太强,但要有较强的气息支撑;第二句要切身去体会寒冷的感觉,“白”和“贫”两个字声音不必大,但吐字要有一定的力度,以使画面更形象;第三句语气为之一变,语速可适当加快,语势上扬;第四句的语势要与第三句呼应,采取波峰类语势,“夜”字处在高点。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朗诵解读]

卢纶的《塞下曲》共六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截取了将士们雪夜追敌、准备出发前的一个场面,把将士们昂扬的士气和威武的气概都表现了出来。

朗诵时要抓住这首诗的重点,即第一、四句,着意加以点染。第一句中的“黑”字适当延长,“高”字也要相应地将音域提高;第四句的“大”字顺去声的调型延长,气息支撑比较有力,“满”字加强吐字力度,将出征将士的武器作为一个特写突出出来。而二、三句只要说清意思即可,音域可稍稍降低,语速适当加快。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朗诵解读]这首诗写于诗人南贬永州之时,其抑郁不得志故而放浪山水的人生追求在这首诗中有着较明显的体现。这首诗通篇有“寒”、“静”之感,并由此透露出“孤”、“独”之意。

朗诵时注意四句诗所描画的景别之不同。前两句写远景,而第一句是仰视所得,“千山”起点可以高一些,“绝”字随阳平的调型而将语势微微扬起;第二句是平远或低远的景象,其语势与上一句相呼应,顺势承接,到“灭”字时随去声的调型而将语势降下去;第三句镜头推进近似于特写,可以加强吐字的力度,给人以切近之感;第四句镜头拉远再度呈现出远景,用声可以暗一些,并适当运用虚实结合的声音,语速放慢。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朗诵解读]

贾岛这首诗用平常如话的语言,把隐者的飘逸风神和诗人惆怅企羡之情含蓄却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全诗虚实变化相间,有跳跃性。

朗诵时,第一句平稳诵出,使用实声,表达朴素自然,表现是诗人寻隐者时实实在在的询问;第二句的用声可以先实后虚(这里的虚,指的是有虚声的成分),表达依然比较平稳朴素,童子的回答是实,而隐者不在现场就有了虚声的成分;第三句语势上扬,使用实声,表现童子对隐者就在此山中的肯定;第四句采取下山类的语势,语速放慢,“不知处”三字更慢,可以使用虚实结合的音色,语气中带有一种怅惘和神秘。

须要注意的是,诗中的后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但却包含着诗人的追问,要把这种层层递进的意思表达出来。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朗诵解读]

这首诗流露出来的是一种难以排解的忧郁和伤感。诗人为排解忧愁,驱车而登上古原,虽然夕阳无限好,但看到落日又徒增了许多伤感。

朗诵这首诗时,注意情感和气息控制的收与放。前两句情感尚潜藏在诗人心中,因此表达较平稳,气息稳定而持久;后两句则已将情感释放出来,要加强气息的控制强度,其中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第四句起始时要与上句呼应。

总体感受既要有伤感的成分,但又不要陷入难以自拔的抑郁之中,因为对于一位在暮色中吟诵的诗人来说,多少还要有一些超然的风神。

绝句(生当做人杰)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朗诵解读]这首诗既有诗人对项羽的高度评价与赞赏,又满怀面对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抗金兵的妥协行为的忧愤。

朗诵时注意把握赞赏与忧愤两种情绪情感的变化。前两句气足声响,要有力度,有气魄;第三句气沉神收,语速适当放慢;第四句既是追问,又蕴含着答案,至少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或沉吟低唱,令人回味,或语势扬起,坚定有力。朗诵者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处理,努力做到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独特的表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朗诵解读]这是王勃在长安沛王府任职时,为一位姓杜的友人赴蜀就任县尉而写的一首送别诗。诗人以对送别友人的赠言形式,形象地表达了他深切真挚的情感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广阔而豪迈的襟怀。

朗诵时注意诗歌前后情绪的转折。首联描绘了辽阔的景象,表明旅途艰辛,人生坎坷,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表达时应有一定的沧桑感;颔联由关切转为安抚,朗诵中眼前要出现友人的形象以加强对象感,语气相对平和;颈联从眼前的离别转为别后的相思,不过,这种相思没有伤感的色彩,却显出一种豪迈的气势,因此具有奇峰突起之势,富于浪漫色彩,朗诵时气息比较充沛,音色相对明亮;尾联是勉励友人不要在分手时作儿女情态,而是要超脱世俗,勇敢上路,朗诵时承接上一联的色彩,情绪乐观,用气发声富于力度。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朗诵解读]这是诗人在狱中所写的一首咏物诗。当时诗人因数次上书议论政事,为武后诬陷,强加贪污罪名,被监入狱,于是成诗。

全诗用比兴手法,以蝉起兴,用以自况,既是写蝉,又是写自己,言辞悲愤,曲折委婉。

朗诵时,首联、颔联这四句要突出其悲,声音可以稍微收一些,语速慢一点,“玄鬓”、“白头”几字可以通过提高音域、放慢语速等方式加以强调;颈联和尾联这后四句应突出其愤,声音可以放出来,语速适当加快,情感较为强烈。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朗诵解读]

这首诗细腻地表现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怀念,其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朗诵时,首联“海上生明月”一句要有空间感,“海上”二字平起,以显示出大海的辽阔,“明月”二字吐字归音饱满,并随语势扬起,以示明月之亮、之高;“天涯共此时”一句要有时间感,即天下共此时刻,“共”和“此”字加强叼字的力度以示强调。

颔联和颈联四句是细腻描绘诗人怀念友人时的行为,情感深挚,但用声不必太大,稍有内敛的感觉。

尾联两句略带释怀的情绪,情感和用声都可外放一些。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朗诵解读]

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写了诗人到朋友家做客的事。全诗按时间顺序写了从去访到辞别的过程。语言朴实,如话家常,抒写并赞美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和朴实真挚的友谊。

首联用语平实,朗诵时语势平稳,语句悠然而出,不要刻意地去雕琢。

颔联注意形象的塑造,特别是要突出“合”与“斜”两个字。“村边合”的用气发声要映衬画面的收拢感,气息稍收,音色稍暗;“郭外斜”的用气发声也要映衬画面的开放感,气息稍放,音色稍明。

颈联要突出与友人畅饮的愉快,气息要更有外射性,音色更加明朗,语速加快,情绪畅快。

尾联要表现诗人毫不掩饰地表明自己还要来做客的心情,这更加衬托出诗人与朋友真挚的情谊。朗诵时,“待到重阳日”一句可以明显在气息和声音上收一些,而最后一句“还来就菊花”可以再放出来,两相对比,变化更加丰富,色彩也更加浓重。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朗诵解读]这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曾被人誉为“有唐五律之冠”。

这首诗构思巧妙。前四句虽是写景,但景中含情,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景象的描绘,巧妙地歌颂了盛世的繁荣。后四句是抒情,但含蓄蕴藉,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出仕无门、不甘隐居的心情,并希望丞相张九龄能够推荐援引,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朗诵时,前四句要注意对景象的描绘,要特别突出“平”、“涵”、“混”、“蒸”、“撼”这几个字,当然,突出的方式可以根据内容灵活处理,或平稳地横向延长,或纵向地拉开立起,既突出,又有变化。

后四句朗诵时,要尽可能将其双关的语气表现出来,尤其是尾联两句,语速要慢一些,“徒有”二字后面可以稍作停顿,以引起听众对“羡鱼情”双关意义的注意与理解。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朗诵解读]

全诗意境清丽,诗意脱俗。总体基调明朗,节奏明快。

朗诵时,前六句在明朗的基凋下注意细腻的描绘。“明月”二字和“清泉”二字归音要饱满,“照”字按去声的调型顺势纵向延长,“流”字按阳平的调型顺势横向延长,这样处理既有形象感,又有动作感,能达到令人目之能及的效果。

尾联两句的处理与前六句有所不同,要有悠然自得的情绪和轻巧自然的语气。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朗诵解读]这是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当时,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胜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喧慰,将一路见闻感受写入此诗。

全诗除了颈联两句直接写景以外,其他几句都以叙述为主。因此在朗诵时,颈联要注意渲染之浓重,“大”、“直”、“长”、“圆”四个字配合语势变化而或加大吐字力度,拉长归音的长度,或用虚实结合的声音渲染,以突出其形象。其余几句要努力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语流平稳,语速不能太快。

望岳

杜甫岱

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朗诵解读]

此诗紧扣一个“望”字,以简练的笔调和高度的概括,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并抒发了诗人自身的壮阔胸怀。

因为气势雄浑,所以就对全诗的朗诵设计提出了挑战,否则,字字用力,句句高亢会使诗歌因缺乏变化而单调,并因此而损伤了朗诵艺术的魅力。

首联可以平稳诵出,气息充沛,但声音要适当收一些。

颔联“造化钟神秀”一句用实声表达,音量可以适当放开些;“阴阳割昏晓”一句加入一些虚声成分,音量再收回一些。

颈联“荡胸生层云”一句承接上一句的语势和用声状态,依然用有虚声成分的声音,但要渲染出气势来;“决眦人归鸟”一句声音渐实,画面具体。

尾联是全诗的重点,气息最足,力度最强。尤其是“会当凌绝顶”一句,采取波峰类的语势,“凌”字随阳平调型拔地而起,音域提至最高。“一览众山小”一句适当加入一些虚声成分,给人以雄浑大气之感,同时心中要充满坚定的信念。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朗诵解读]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反映了沦陷区的景象和诗人的所思所感。

首、颔、颈、尾四联所反映的景别和情感是大小相间的,朗诵时可以据此进行设计。

首联两句写了长安城破败的景象:山河虽在,草木虽深,但国家被掠,物是人非,充满了无尽的凄凉。朗诵时咬字要有一定的力度,但音量不必大,可以适当地加入虚声成分。

颔联两句用拟人的手法,以“花溅泪”和“鸟惊心”来衬托诗人伤感的程度。视角较小,重点强调“花溅泪”和“鸟惊心”这几个字,但各句语势不同,前句采取波峰类的语势,后句采取波谷类的语势,“花”和“鸟”高低相间又互相映衬,在对比中有着更加强烈的感情色彩。

颈联两句自身就有着大小视角的对比,前句要朗诵出战火绵延之长,可采取波峰类的语势,“三”字处在最高点;后句朗诵出家书之珍贵,可采取波谷类的语势,“抵”字处在最低点,而“万”字要将音高提起,并加大音量。

尾联两句视角更小,通过诗人自己的形象变化反映了战乱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搔”字要适当加大音量,“浑”字按阳平调型将时值拉开,以此加大尾联的分量。

月夜

杜甫

今夜廊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朗诵解读]

安史之乱期间,诗人为叛军所俘,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乡,写有此诗。

前四句应突出孤独的情绪情感,朗诵时语速放慢,音量适当收一些。

后四句的思恋之情愈发浓厚,语速渐渐加快,音量逐渐增强,至“何时倚虚幌”一句时,情感最为浓烈,音量最强,“虚幌”二字处于语势的最高点,“幌”字的字尾适当延长;最后一句的语速减至最慢,“双照”二字顺延“幌”的语调轻轻吟诵出来,“泪痕干”三字语势渐渐落下来,“于”字也要延长一些,给人以无限的回味。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朗诵解读]

这首五言律诗是诗人晚年居住在成都草堂时所作的,诗歌赞叹了好雨来得正是时候,通篇突出了一个“喜”字。

首联便是以一句赞叹开篇,故而应满怀欣喜地进行创作。“好雨”二字直抒胸臆,连贯清晰;“知”字将音高提起,并延长调值。第二句采取波谷类的语势,“乃”字处在最低点。

颔联两句应突出春雨细密无声的特点,总体音量减弱。前一句采取上山类的语势,“潜”字要把调值延长;后一句总体语势下落,但“声”字因其阴平的调值而适当将音高提起,可以把“55”的调型调整为“445”的调型,以增强诗歌的韵味。

颈联两句写了野径和江船,从字面上看容易给人以阴郁、昏暗之感,但要注意“喜雨”这一主题的贯穿性,朗诵时应轻松明快些。

尾联两句须分清主次,重点在最后一句,特别是“花重”二字可以加重强调一些,其余的都要处理得轻巧些。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朗诵解读]

此诗前四句写“旅夜”,后四句为“书怀”。全诗沉郁顿挫,多有人生感慨和沧桑感。其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首联两句突出寂静、孤独之感,气息支撑力弱一些,声音稍收。

颔联两句沧桑而雄浑。“星垂平野阔”采取波峰类语势,“平”字处于高点,并把字的时值拉开;“月涌大江流”也采取波峰类语势,“大”字用加大吐字力度并适当延长的方式加以突出。

颈联视角缩小,联系诗人自身的身世感叹求名与为官的苦楚,表现了既倔强不屈又无可奈何的情绪。“岂”字要有一定的力度,“应”字适当延长时值。

尾联突出“天地”和“沙鸥”这几个字,要有一定的力度,表现诗人不为羁绊、‘尽弃荣辱的心理欲求。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朗诵解读]

这首诗意境雄浑,风格沉郁,通篇笼罩在悲愤愁苦的氛围中。

首联平稳吟诵出来,不必着力。

颔联是气势雄浑的名句,须突出出来。“东南”二字声音向远处送出,高频共鸣成分较多,体现景象之壮阔;“日夜”二字将时值拉开,语速放慢,体现时光之海的浩瀚。

颈联突出贫苦潦倒之状,音色稍暗,气弱声收。

尾联的第一句是发自肺腑的慨叹,气息倾泻而出,同时伴随着气息的外射而连贯地使语句流淌出来;最后一句气息收回一些,语速放慢。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朗诵解读]

这是一首表现芳草萋萋、古原送别情景的诗歌。虽然写了“古道”、“荒城”,并抒发了“别情”,但全诗没有悲凉、凄清的愁绪,相反,却满含开朗乐观的色彩。

首联的第一句采取波峰类的语势,最高点在“原”字上,吐字时适当着力,并按调型顺势延长;第二句的语势在结尾时不要落得太低,给人一种期待感,以引领起颔联的诗句。

颔联的前一句采取上山类的语势,“尽”字提高音高,字尾尽量拖跃一些;后一句的语势要与上句相呼应,“吹”字和“生”字要着力强调一下,特别是“生”字满含着对古原草勃勃生机的赞美之情要朗诵出来,字尾延语势适当延长。

颈联两句语速适当加快,同样不要带有悲凉之感。

尾联的前一句采取上山类语势,“王孙”和“去”相对着力一些,句尾适当延长,以引领下一句;尾句采取波谷类语势,语速放慢,“萋萋”后面缓停一下,“满”字处于语势的最低点,“别情”二字连在一起慢慢地朗诵出来,句尾适当延长,令人回味。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乌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朗诵解读]

这首五律是贾岛的名篇.写的是诗人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事,“推敲”的故事就来源于此诗。

这首诗所写景色清幽奇崛,但读来流畅顺口。诗歌前六句都是写景色的,而尾联两句是写诗人内心想法的,注意把这种分别读出来;另外,每一联内的两句诗内在联系紧密,其语势要彼此呼应。

诗中的几个动词应读出其形象性和动作感,如“入”字要有纵深感,可以有虚声成分,并适当延长;“敲”字虽然是能够发出声音的动作,但要注意营造幽静的氛围,吐字时有一定的喷弹力度,但音量绝对不能大。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睛。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朗诵解读]这首诗是诗人久历人生坎坷之后,在桂林傍晚雨后写就的。面对充满生机的自然界,诗人的心境变得明朗起来,因此诗歌的格调比较清新。

首联两句中正平稳地淡淡诵出,不必着力。

颔联两句是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也是这首诗的重点句。前一句要带有呵护备至的感觉,高频共鸣可以多一些,音高也比较高;后一句要有从心底里发出赞叹的感觉,低频共鸣可以多一些,音高适当降低,“重”字可以相对增加一些虚声成分,在对比中加大这一句的分量。

颈联中前一句的视阈又高又远,气息控制的强度比较强;后一句的视阈又小又近,可以用比较弱的气息控制,但吐字要有力清晰。

尾联由静物转向动物,朗诵中要注意其动作感。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朗诵解读]

唐朝天宝年间,86岁的贺知章辞去官职,回到故乡。这首诗是写他初到家时的一个场面,暗含了他强烈的思乡之情。

“少小离家”应表现出时间的久远,气息配合思绪的久远可以深沉悠长。

“老大回”是眼前的现实,用声以实声为主,“老大”二字要处理成重音。

“乡音无改”与“鬓毛衰”之间要有内在语“但是”之类的词联系起来,表现出~种转折的意味。

“儿童相见不相识”,语速加快,吐字轻盈,表现出儿童的天真烂漫、纯真心地。

“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要把“笑”和“何处”着重强调。“笑”字将调值夸张延长,并赋予动作感,这样可以诱使听众透过笑的表面去理解那隐藏在背后的愁思;“何处”二字也适当夸张并放慢语速,这样至少可以引申出两层更深的含义:一是诗人本来是回到故乡了,却被故乡人视为陌生人,这就隐隐表现出来诗人内心中的一丝愁苦;二是说明一个人奔波一生,到头来却不知自己曾经身在何处,也隐隐透出一丝苦涩。这样处理,就使诗歌的内涵更丰富、更深刻了。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朗诵解读]

这首咏物诗比喻贴切,构思巧妙,以咏柳的方式抒发了诗人对春风的热爱。诗歌生趣盎然,格调清新。朗诵时注意对形象的刻画。

“一树高”中的“一”字按照语流音变的规则变为阳平,朗诵时应按调型顺势夸张延长,这样可以体现出柳树亭亭玉立的形象。

“垂”字加强叼字力度,延长调值,并多加入一些虚声成分,这可以刻画出柳枝细长、柔美、随风摇动的形象。

“不知细叶谁裁出”一句采取半起类语势,音高由低到高,要有疑问的语气。

“二月春风似剪刀”音高降低,气息下沉,生理状态和用声状态松弛下来,给人以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朗诵解读]这首诗写的是边塞之春的景象。朗诵前两句时要给人以一种高远之感。“上”字按调型顺势夸张延长,音色由实而虚,这样会给人以一种由近而远的形象感。“万仞”二字气息加强,吐字力度加大,并可以放慢语速、一字一顿,增强气势。

“羌笛何须”四字语势连贯,一气呵成,“须”的字尾扬起并适当延长。“柳”字的上声调型可以由“214”随字尾的延长而变为“2143”,以增强诗歌的韵味。

尾句采取波峰类的语势,“不度”二字处于语句的最高点,并适当增加这两个字的虚声成分,以营造出一种气氛,使诗歌更具韵味。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朗诵解读]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时局安危的关切之情以及他希望战事宁歇、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格调雄浑苍凉,意境悠远深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展现出了广阔浩渺的时空。“明月”二字吐字要有力,字腹拉开,颗粒饱满,音高处于全句的最高点;“汉时关”三字音高降低,增加虚声成分,既体现出城关的雄浑,又给人以苍凉之感。

第二句语速较慢,音量可以小一些,表达出战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但使龙城飞将在”一句的表达方式与第二句相近,但语势起伏要大一些,既表现出诗人的美好愿望,同时又由于使用了假设的句式而说明这一愿望实现难度之大,语气中带有遗憾和无奈之感。

尾句中,“不教胡马”四字加快语速,“度阴山”三字加大音量并增强力度,这样都可以表现出诗人愿望之切,决心之大。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朗诵解读]这首诗写了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寒孤寂之情,并展现了诗人孤傲正直和冰清玉洁的形象。

朗诵时须注意的是语句的疏密变化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语速的快慢变化问题。全诗须把第三句的语速加快,一气呵成,而其余几句都相对慢一些,就可以通过对比把景象之苍茫和送友之热忱表现出来。

另外须要注意的是语势的高低起伏问题,同样,第三句的总体音高相对其它几句应该高一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朗诵解读]此诗写作匠心独运,前两句正面叙写自己对亲人的怀念,后两句则驰骋想象,写家乡亲人重阳登高的情景,以此更加烘托出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朗诵时注意这样一些字的处理:“独”、“异”、“倍”都须着力。其中,“独”字可以适当延长,以示强调;“倍”字加强吐字力度,延长后再稍加停顿,进一步突出思乡情切。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朗诵解读]

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音节优美,明白如话,同时又情深谊长,感人至深。唐朝人在吟唱时反复歌咏诗的最末一句,故而这首诗又被称为《阳关三叠》。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则直接叙写临别时的话语,朗诵时要注意有所区别。

第一句采取波峰类语势,“渑”字处于高点,字音要吐得饱满,整个字的时值应拉开些,这样可以增强动作感和形象感;“尘”字按调型顺势上扬,以引领下一句。

第二句采取波谷类语势,“客”字高起,以承接上句;“柳”字按调型处于语势的最低点。

第三句开口前深吸一口气,然后采取上山类语势由低而高诵出,要有殷殷劝酒之感。其中“更尽”二字要适当加大力度。

第四句要满含真挚惜别的情意,“无故人”三字应加以强调。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朗诵解读]

此诗是诗人25岁时写就的,该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充满青春活力,对前途充满无限向往,格调清新,舒展豪放。

此诗中表现的所有景物都是从“望”中得来,但视角和景别却各不相同。

首句是从上游远望天门山,视界广阔。“天门”二字的音高起点可以夸张地提高,将那种高远的景象表现出来。“开”字的吐字力度应强一些,以加强画面的形象性。

第二句是近望。可以采取波谷类语势,“流”字延长并扬起,“此”字处于语势的低点,声音要有回收感,以给人流水就在身边的感觉。

第三句是诗人向左右两岸顾盼,应该属于中景。“出”字通过加强吐字力度给以突出,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动作感,而且反映了诗人乘船行进中的动态感。

尾句又是远望,不过景象比首句还要广阔,距离还要远。“日”字和“边”字都将字音拉开,使时值延长,从而起到使景物更加形象化的作用。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朗诵解读]这是李白脍炙人口的一首诗,生动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锦绣河山的赞美之情。

朗诵时要注意对遥看中的瀑布全景和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色的描绘。

“生”字应予以突出,字音拉开,时值延长,音色可由实到虚,使画面的形象性更强。

“挂”字的处理方式也是字音拉开,时值延长,音色由实到虚,不过其由高到低的幅度应加大。

第三句的语流应流畅连贯,气息充足,语速加快,突出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

第四句,“河”的调型可以随语势由“35”变为“354”,字尾延长;“落”字也要加大字音的高低幅度,并适当延长,突出动作感和形象感。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朗诵解读]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却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格调和传统手法,凸显了诗中两个人物李白和汪伦的个性特征,同时也赞扬了两人之间的友谊。

首句不必着力,平稳地诵读出来。

第二句中的“忽闻”二字要加快语速,加强这种不期而至的含义;“踏”字按调型顺势延长,音色由实到虚,增强动作感。

第三句应在酝酿足情感以后再开口,采取上山类语势,“深千尺”三字应着力加以突出,可以一字一顿;“尺”字的调型可以随语势的变化由“214”变为“2143”,字尾延长且不能落到底,以引领下一句。

第四句中,“不及汪伦”四字语势要用由低到高的上山类语势,字尾稍扬;“送我情”三字又采取波谷类语势,“我”字按调型处于最低点。这样,第四句就是上山类语势和波谷类语势相结合的复合语势,句子抑扬顿挫富于变化,给人以音韵美。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朗诵解读]这首诗写了诗人清晨辞别白帝城顺流而下时所见的景色,表现了他喜悦畅快的心情。

首句采取波谷类语势,“彩”字处于最低点,“间”字要将音高提高,字尾稍扬。一方面说明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另一方面展现了白帝城地势之高,这也为后面的诗意作了铺垫。

第二句要将“千里”之远和“一日”之短作一个对比,重音落在“千”字和.“一”字上,叼字力度适当加大,字腹拉开,通过加强力度和延长时值的方式来实现对其所作的强调。

第三句总的来说音高和音量适当降低,欲纵先收,为后面的诗句作铺垫。具体来说,“两岸猿声”尤其要控制在较低的音高和音量上;“啼”字按调型顺势夸张提起;“住”字也相应提起,字尾不要落得太低。

第四句要带着强烈的喜悦畅快的心情去朗诵,“轻舟已过”四字吐字轻巧有力,语速较快,一气呵成;“万重山”三字在开口前迅速深吸一口气,然后拉开三个字的字腹,延长调值,其中“山”字的音高要提高,并使其保持在最高点上。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朗诵解读]

这首诗以边塞战场生活为题材,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它把战争和饮酒联系在一起,通过饮酒来侧面烘托战争,显示了将士们英勇豪迈的气概,格调昂扬向上。

首句描绘了宴饮的场面,并极写了酒香杯美。朗诵时可以带有一点儿醉眼望杯的感觉,“美酒”二字的字腹要拉开,归音到位,以示强调。

第二句描绘了战事突至的紧张气氛,与首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朗诵时气息稍收,给人以紧张感;“琵琶”二字加强力度,语速加快;“马上催”三字语速不必快,但力度要加强。

第三句要有豪爽坦荡之感,气息贯通,以气托声,发之肺腑;采取上山类语势,“场”字不必太高,但要体现出上扬的趋势;“君莫笑”三字提高音高,“笑”字的字尾延长,但不要落得太低,以引领下文。

尾句的情绪同第三句相近。处理时把重音定在“几”字上,加强力度,并可以夸张地延长字音。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朗诵解读]这首诗气势豪放,格调高远。它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缠绵悱恻,而代之以鼓舞和豪爽的气概。

前两句视界广阔,景象雄浑。朗诵时气息控制要强,音量不必太大,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虚声成分,以渲染气势。其中,“曛”字和“吹”字须着力处理,可以增加一些叼字的力度。

第三句可以把景别拉近,有与友人互诉衷肠之感,使用弱控制的气息,声音的送出感减弱一些。这是为了与下文对比而采取的欲纵先收的手法。

第四句再一次增强气势,声音向远处送出。“谁”字拉开字腹,加强音量,并把凋值的幅度夸张地拉开;“君”字提高音高,字尾延长,带有一种“舍君莫谁”的意味。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朗诵解读]唐朝上元元年,杜甫居住在成都的一个草堂里,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在花开时节,诗人独自在江畔散步,于是满含欣慰和喜悦之感写了眼前的景色。

这首诗前两句突出了鲜花之多,因此在朗诵时要通过一些表现手法给人以重、满之感;后两句突出了戏蝶与娇莺的自在轻盈,因此朗诵时应体现出轻、灵之意。

具体来说,“满”字应着些力量;“千朵万朵”音高不必高,但要用充足的气息支撑着朗诵出来,起到渲染的作用;“压”字加强叼字力度,并拉开字腹,延长时值,音高可以夸张地降低一些,给人以形象感。

后两句的“时时”与“恰恰”是重点。在朗诵的时候,可以随语势把“时时”的阳平调值和“恰恰”的去声调值夸张拉开,这样,第三句中的平声和第四句中的仄声都被夸张地突出出来,同时,“时时”与”恰恰”又互相对仗,更加强了这种对比,其乐感更加鲜明,戏蝶与娇莺的形象性也更强。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朗诵解读]这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小诗,通俗易懂,平白如话,却又雅俗共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全诗蕴含着很高的审美理想。

首句写两个黄鹂在翠柳间鸣叫,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小景别,为了突出黄鹂之可爱和柳叶颜色之翠嫩,“黄鹂”二字叼字要清楚有力,用声明亮,但音量不必大,“鹂”字按调型顺势上扬;“柳”字的叼字也要有力,但音色要稍微暗一些,音高按调型夸张降低,显示出柳树之柔美。同时,“鹂”字和“柳”字一平一仄,对比鲜明,也突出了有声语言的音乐美。

第二句展现了一个大景别,画面高远。适当增加一些虚声成分以体现出这一景别的特点。“一行白鹭”四字都拉开字腹,延长时值,形象感更强;“上青天”三字语势扬起,“天”字可以夸张地提高音高,展现出白鹭飞行之高。

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千秋雪”三字音高提高,“雪”字的字尾稍扬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采取下山类语势,“门泊东吴”后面扬停,“万”字重点强调,可以增加虚声成分,并按调型将时值顺势延长。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朗诵解读]

这首诗作于唐大历五年,是杜甫生命的最后一年。暮春时节,诗人与流落在江南的李龟年相遇,离乱之中异地相遇,诗人心中有千言万语都说不尽的感慨,因此这首诗的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情感。

首句中“寻常”二字应细心处理,一方面它是须要突出的,另一方面又要表现出寻常的意味,因此,“岐王宅里”四字可以适当提高音高,加快语速,而“寻常”二字则降低音高,减小音量,字腹拉开,放慢速度,在对比中将弱化处理的“寻常”二字突出出来。

第二句须要突出“几度”二字的意思,但方法与上一句刚好相反,“几度”二字处理得高一些、强一些,其它几个字处理得低一些、弱一些。这样不仅突出了“几度”二字,而且与上一句互相对比映衬,语意更加明晰,同时也更富于音乐美。

第三句的处理总的说来就是加快语速,与其它三句形成对比,使语言表达形式灵活多变。

第四句“落花时节”之后扬停,以引领下文;“又逢君”三字语速放慢,语中颇多意味。

寒食

韩摺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朗诵解读]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两日。古人每逢此节,前后三天不生火,只吃现成冷饭,故名寒食。据说在汉代,寒食这天虽然全国都禁火.但皇帝却将蜡烛赏赐给王公贵族,特许照明,以示恩宠。唐朝因袭旧制,也在寒食这天传蜡烛以示恩宠。本诗借汉事以喻唐事,表明皇家恩泽只惠及上层,因此虽然描绘了春光,但却微露讽谏之意。

首句的“无处不”是一个双重否定,表达的是一个肯定的意思。“无处”二字须着力处理,不过也有重点,主要是将“无”字的字腹拉开,按调型夸张地延长时值,并拉开幅度。

第二句不必着力,“寒食东风”采取上山类语势,“风”字稍扬,以引领下文;“御柳斜”采取波谷类语势,“柳”字处于最低点。

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传蜡烛”三字扬起。

第四句采取下山类语势,语气中微带讽刺轻蔑之意,吐字时不必太着力,音量不必大,发音器官相对松弛。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朗诵解读]这首诗处处写景,但在字里行间又萦绕着诗人无法排遣的羁旅愁怀,全诗笼罩着一种凄清、孤独、惆怅的美感。

首句是一个全景式的展现,给人一种危压的感觉。“月”字和“乌”字叼字要有力,字腹拉开,字音饱满,这样一种吐字方式实际上是伴随着对眼前景象的深入观察和细心体味进行的,以字传情。“霜满天”三字采取波谷类语势,“满”字处于最低点。

第二句是一个近景,吐字力度强于首句,给人以切近的感觉。“对愁眠”三字用声稍收,语速放慢,给人以黯然神伤之感。

第三句是一个远景,声音要送出去以表现这一景别,采取上山类语势,“寺”字稍扬,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又是一个近景,用声再次回收一些,“声”字适当延长,给人以声有余音之感;“到客船”三字放慢语速,字字用心,让人觉得钟声似乎触动了诗人的心弦。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朗诵解读]

这首诗写了滁州西涧的景物,这些景物叠加在一起,构成一幅荒江渡口的景象。诗歌自然含蓄,写景如画,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超脱恬淡的襟怀。

前两句的用气发声要体现出诗中景物高低潜显的方位。“幽草”生于涧边,所处方位较低,朗诵时音高比较低,低频共鸣也相对较多;“黄鹂”所处方位相对较高,音高要高一些,高频共鸣较多;“深”字用声可以暗一些,并适当延长,给人以纵深感。

第三、四句中,一个“急”字说明了春潮骤雨来势之猛,一个“自”字凸现了野渡无人之状。前句语势稍扬,语速较快,尤其是“急”字要有一定的力度;后句语势则状如波谷,“舟”字处于最低点,只是在“自”上加以点染,使语势升起平收,语速放慢,要有一种超脱之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朗诵解读]这首诗描写了早春景色,风格清新自然,语中含有喜悦的情绪。

朗诵时注意四句情绪的潜显变化和相应的语势高低起伏变化。

首句平稳诵出,不必着力,语势整体相对较低。

第二句情绪渐浓,叼字力度稍强,但语速要慢。“草色遥看”与“近却无”之间要有转折的意味。

第三句情绪更浓,采取上山类语势,语速加快,“春好处”三字提高音高,“处”字稍扬,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要满怀喜悦的情绪,“绝胜烟柳”四字语速同样较快,但气息较充足,以气托声,“柳”字的字尾稍扬;“满”字加大吐字力度,并将时值延长;“皇都”二字提高音高,但不必着力。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朗诵解读]

这首诗表面似乎在写景,但实际上却是在咏史。时光流逝,风云变幻,世事无常,能超越历史的似乎只有寻常百姓。

首句朗诵时不必太着力,“野草花”三字语速相对慢一些,要凸显出些许衰败之象。

第二句中的“乌衣巷口”语速较快,不必着力,“口”字的字尾上扬后稍停;“夕阳”二字音高降低一些,语速放慢,表现出人们在看到夕阳西下时低落无奈的情绪。

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燕”字音高夸张提高,字尾延长,由强渐弱,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采取波谷类语势,“百”字处于最低点,语气中要带有一种“惯看秋月春风”的历史沧桑感。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朗诵解读]

这首诗在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中敏锐地把握住了景物的光色变化,使画面处处闪耀着奇妙的光影,使人清晰地感觉到天光变化给自然景物带来的丰富的色彩效果。

首句注意对“铺”字的处理,要适当加强力度,并延长调值,使画面更加形象。

第二句对色彩的处理要着力表现。“瑟瑟”二字加强吐字力度,后一个“瑟”字的字尾稍扬;“红”字按调型顺势夸张延长,口腔开度要加大.可以有虚声成分,低频共鸣较丰富,以凸显出其色彩。

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语速加快,“夜”字的字腹拉开,字尾稍扬,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承接上句的语势,“露”字由高处弱起,然后声音渐强,语速较慢;“月似弓”三字更慢,其时值与“露似真珠”四个字的时值大体相同;“弓”字音高较高,字腹拉开,音色由实而虚,最后弱收。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朗诵解读]这首诗本是对爱情专一者的描写,反映了钟情爱情者的典型心态,不过诗歌颇具禅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感受。

首句就景象来说,朗诵时应有一种低远的感觉,气息下沉,低频共鸣要较为丰富,给人以一种沧桑感。其中,“沧海”二字吐字力度要较强,字腹拉开。

第二句就景象来说,应有一种高远的感觉,高频共鸣相对多些,音高较高。“巫山”后面稍扬,然后再接“不是云”三字。

第三句中,“取次花丛”采取上山类语势,语速适当加快,“丛”字的字尾稍扬;“懒回顾”三字语速放慢,唇舌力度相对减弱,表现出一种慵懒的感觉,“顾”字的音高提高,字尾按调型顺势延长,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实则是对上一句的回答,要补充出这种内在语以体现出回答的语气。“半缘修道”采取上山类语势,“道”字处于高点,字尾扬停;“半缘君”三字采取波谷类语势,“缘”字按调型处于低点,“君”字的调值可以顺语势由“55”变为“445”,这样既能揭示出丰富的内涵,又使诗歌具有韵味。

[朗诵解读]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以精练的语言表现了江南的春景,画面清晰;同时又抒发了诗人的情怀,带有一种怀古的色彩,增加了诗境的深度。

首句应体现出画面感和色彩感。“千里”二字平起,叼字要有一定的力度,极言江南春景之广阔;“绿”字按调型夸张其起伏的幅度,叼字要有力度,高频共鸣较为丰富,音高较高;“红”字也按调型夸张幅度,叼字有力,低频共鸣要相对较为丰富,音色偏暗,音高较低。当然,在处理“绿”字和“红”字时,除了注意这些外在声音形式以外,一定要在内心有相应的感受。

第二句是几个名词的罗列,要想表现出生动的画面,就应为其增加动作感,其关键是对“风”字的处理,叼字力度要加强,调值可以由“55”变为“445”,时值延长,字尾稍扬。

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语速适当加快,中间不停顿,“寺”字提高音高,时值延长,句尾稍扬,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采取波峰类语势。“多少楼台”低起,气息畅通,音色可以暗一些;“烟雨”二字语速放慢,音高提高,处于语句的最高点。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朗诵解读]这首诗既写景又叙事,将讽刺与感慨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衰败命运的忧虑,文字精练,沉郁顿挫。

首句渲染了一幅迷茫、凄冷的水上夜景。“烟笼寒水”采取下山类语势,“寒”字出口时要有感同身受的寒冷感,适当增加虚声成分,字音适当延长;“月笼沙”三字采取波谷类语势,“月”字的字腹要拉开,“拢”字按调型处于低点,“沙”字用声

’可以暗一些,以突出那种迷茫朦胧之感。

第二句采取波峰类语势,“近”字处在语句的最高点,字腹拉开,时值延长,突出动作感。

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语速适当加快。“亡国恨”三字扬起;“恨”字加强吐字力度,字尾延长并稍扬,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采取波峰类语势。“犹”字处于语句的最高点,按调型夸张扬起,并延长调值,表明诗人和朗诵者的忧愤心情;“唱”字稍扬以引领后面的字词;“后庭花”三字虽然只是乐曲名称,但因它是亡国之音,所以语气中要带有颇多感慨。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朗诵解读]

这是一首咏史之作,但是切入点却很巧妙,并采取了“反说其事”的手法,颇具神韵。

前两句在朗诵时不必着力,语速要偏慢,但要带有一种沧桑感和历史感。

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句尾稍扬,并延长,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中的“铜雀春深”采取上山类语势,“深”字要加强吐字力度,并拉开字腹,延长时值;“锁二乔”依然采取上山类i甜挚,“锁”字处于低点,并延长时值。语气中要带有一种双关的意味,表明诗人因为虽满怀抱负但却多受排挤而产生的不平之意。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朗诵解读]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展现了一幅动人的林秋色图。本诗不像一般的文人墨客总是抒发悲秋之情,而是歌颂了大自然的秋色之美,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首句展现的是一幅高远的景象,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虚声成分并将声音向远处送出,以渲染这幅图景。

第二句实际是透过白云去猜想山中会住有人家,语气中要有猜测的意味。另外,“白云生处”四字的用声可以由实而渐虚,以示其高。

第三句将视线收回,转为近景,情绪渐浓,语速加快;采取波峰类语势,“枫林”二字处于语句的最高点;“晚”字按调型顺势延长,字尾稍扬,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的情感抒发要更为浓烈。“红”字加强气息控制,口腔开度加大,字腹拉开,时值延长;“二”字的叼字力度要相对较强,同样地投入一种喜爱的情感;“花”字吐字归音要饱满,并满含对霜叶之美的赞叹。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朗诵解读]

这首诗写了雨中的清明,用语通俗,不饰雕琢,景象清新生动,又颇具兴味。

首句描绘了清明时节烟雨迷蒙的景色,“清明时节”四字要平起,不必太着力;“雨纷纷”三字采取上山类语势,“雨”字处于低点,“纷纷”二字加强吐字力度,但音色可以偏暗一些,增强迷蒙之感。

第二句承接上句高起,“路上行人”四个字语速要加快,表现行人匆匆的行色;“欲断魂”三个字语速要放慢,吐字力度要强,句尾稍扬,以引领下文。

第三句要着力强调“借”字和“何”字,以表明询问的情态和急需知道酒家在何处的心情。

第四句的色彩和前三句有所不同:前三句给人以迷蒙、匆忙、急迫的感觉,而第四句则悠然洒脱,颇具兴味。“牧童”一字发声状态要松弛自然,表现出儿童的天真烂漫;“遥”字须拉开字腹和高低幅度,并按调型延长时值,给人以距离感;“杏花村”三字要平出,发声状态要松弛自然。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朗诵解读]这是诗人在雨夜写给故乡亲人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此时此地愁苦的心情。

首句要有鲜明的对象感,好像诗入在对着自己的亲人说话。“君问归期”四字平白如话,朗诵时也可以平出,不必着力渲染;“未有期”表明诗人想回家却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愁苦无奈的心情,采取波谷类语势,但这三个字的音高相对要低一些,音色要偏暗,以配合表现这种心情。

第二句那种苦不堪言的情绪要更浓一些,音高相对于首句来说要高一些。

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语速加快。“西窗烛”三字要明显提高音高,“烛”字按调型顺势延长,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采取波峰类语势,“夜”字处于语句最高点,前面的文字逐渐提高音高向前推进,后面的文字由它引领,顺势降低;“时”字可以适当延长,体现出将来对今天的回忆之感。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朗诵解读]

这首诗将一些普通的自然景物组合在一起,表现出了一种沉重酸楚的伤感情调,令人心碎。

首句写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清幽之至的处所,朗诵时音量要轻,语速要慢,犹如一个人在低低地吟哦。

第二句写了相思之苦。“相思迢递”四字采取上山类语势,“迢递”二字表现了距离之遥远,字腹要拉开,语速要慢,字尾稍扬;“隔重城”三字音高降低,但叼字力度要强,可以一字一顿,表明诗人与相思之人因重重阻隔而无法见面。

第三句采取波峰类语势,“秋阴不散”音高较低,形象地展现云暗天低的景象;“霜飞”二字处于语句的最高点;“晚”宇降低音高,但字尾按调型稍扬,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也采取波峰类语势,但整体音高要降低一些。“枯荷”二字要处于语句的高点,“荷”字的字尾按调型顺势延长一些:“听”字要轻轻地诵出,给人以侧耳倾听之感。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朗诵解读]

这首诗是诗人归隐之后作的,清新恬淡,情景如画,不过在恬淡的画面里也透出些许不平之气。

朗诵这首诗关键是注意把抑与扬、悲与壮的对比体现出来。

首句色彩黯淡,气氛凝重。采取波谷类语势,“春阴垂野”四字要平出并逐渐下抑,把阴云满布的景象表现出来;“草”处于语句的最低点,吐字力度要较强,但音色偏暗;“青青”二字在这个句子黯淡色彩的笼罩下也应表现出灰暗的色彩,而不是青翠之色,音色也应该暗一些。

第二句显现出了一丝亮色,用声也可以明亮一些。其中,“一”字和“明”字须要着力点染,字腹都应拉开些。

第三句的色彩再一次黯淡下来,以与“晚”、“孤”、“古”等字相应。

第四句又转为雄壮的色彩,可以采取波峰类语势,“风雨”和“看”字要处于句子的高点。全句要气息充足,字音饱满,颇具气势。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朗诵解读]

这是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抒情杰作。写作此诗时,诗人刚刚恢复了相位,这意味着他有可能在神宗皇帝的支持下继续推行改革;不过,他对前程并不敢抱太多的幻想,因此在欣喜之中也隐隐怀有一丝担忧。

前两句用浅近的语言将地理空间展现出来,朗诵时音量不必太强,起伏变化也不用太大,这为的是突出接下来的两句。

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情绪色彩要明亮。“绿”字要加强吐字力度,适当增强一些虚声成分,并按调值顺势延长,以示强调;“江南岸”三字采取上山类语势,“岸”字处在句子的高点,字尾要稍扬,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大体采取下山类语势,“何时”二字要适当点染,“照我还”三字音高要渐降,语速放慢。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漾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朗诵解读]

这首诗是描写西湖胜景的佳作。格调清新,节奏明快。

首句色彩清丽,用声可以明亮一些。“水光潋滟”四字采取上山类语势,“潋滟”二字叼字要有弹性,轻盈有力;“好”字的字尾要稍扬。

第二句要适当渲染空礞的景象,用声暗一些,可适当增加一些虚声成分。“空漾”二字将字腹拉开些,字尾稍扬;“雨亦奇”三字要放慢语速,并夸张调值,突出平仄。

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语速要加快。“子”字按调型顺势将字尾延长,使语势扬起来。

第四句采取下山类语势,发声器官要松弛自然,气息要充足,但音量不必大。“宜”的调值顺语势由“35”变为“334”,以此增添出一种悠然的意味。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朗诵解读]这首诗明白如话,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并很富于情趣。首句要突出其方位感。“横”字要将字腹拉开,并延长时值,音量较大,以体现出山岭横贯的气势和方位感;“侧”字则将字腹适当压缩,并缩短时值,吐字要轻巧,这样可以突出与横看山势不同的感觉;“峰”字的音高要适度提高一些,字尾延长,以引领下文。

第二句的“远近高低”四个字可以稍微夸张地一字一顿,以显现出不同的视界;“各不同”三字可以连贯诵读出来,吐字要相对轻松些。

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不识庐山”四字要接得较紧,“山”字的字尾适当延长,稍扬;“真”字加强叼字力度;“目”字适当提高音高,字尾延长,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采取波峰类语势,但整体音高要低于第三句。“身”字处在句子的高点,“此”字按调型迅速降低音高,并加强叼字力度,凸显“自己就在这里”的意思;“山中”二字顺语势再适度回升些。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朗诵解读]

这首诗写于诗人被弹劾罢官,在故乡隐居之时。一方面描绘了诗人的老病之躯和穷困之境,另一方面又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精忠报国之情。两相对比,更增添了几分悲怆的色彩。

首句体现出诗人境遇之不佳,但诗人自己却并没有徒自伤悲,因此,“僵卧”、“孤村”不必极度渲染,可以稍微平缓地诵读出来;“不自哀“三字要带有一种不甘心的情绪,吐字力度加强,语速放慢,“哀”字提高音高,并延长时值,以引领下句。

第二句实际上是表明了“不自哀”的目的,即还想着保家卫国。此句可以采取上山类语势;“尚”字适当加强吐字力度,表明这是诗人一贯的想法;“戍”字也适当加强吐字力度,并延长时值,以增强行动性。

第三句的音量可以逐渐加大,这样一方面可以突出诗人在夜间卧听风雨的情态,另一方面可以逐渐突出风雨之声,使听众的心弦也逐渐被拨动。

第四句采取下山类语势。“铁马冰河”四字叼字要有力,音量较大;“入梦来”三字力度减弱,音高降低,语速放慢,表明诗人虽有为国杀敌的抱负,但却只能在梦中实现,不免徒生悲怆。

示儿

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朗诵解读]

爱国情感是贯穿诗人陆游一生的主旋律,然而诗人盼望统一、以身报国的愿望至死也未能实现。悲从中来,只有叮嘱自己的儿子:当宋朝军队平定中原之日,一定要在祭祀时把这大好的消息告诉自己。

首句要平起诵读,不必着力,为的是给下一句作铺垫。

第二句采取波峰类语势。“但悲”二字要加强唇舌的叼字力度,加大音量,与首句相对比有突出转折之意;“不见”二字处于句子的高点,其中“见”字的字腹要拉开,延长时值,稍扬,以引领下文;“九州同”三字顺语势渐渐回落。

第三句充满对胜利的渴望,采取上山类语势,“中原日”三字音高提高,“日”字处于语句的高点,字尾按调型顺势延长,语气中要有引领下文之感。

第四句采取波峰类语势,“无忘”二字处于语句的高点,表现了诗人叮嘱之态和盼望中原早日平定之切。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睛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朗诵解读]这是一首描写初夏小池景色的小诗,活泼生动,清新幽静,节奏明快。

首句要突出静谧、纤细之感。音色高频共鸣要较多,但音量不要大;吐字清晰,但幅度适当减小;语速较慢。

第二句突出柔美之感。“树荫照水”四字不必着力,语速相对较快,“水”字按调型顺势稍扬;“爱晴柔”三字语速要放慢,加大调值的幅度,但用声要柔和。

第三句要有一种呵护备至之感。本句采取上山类的语势,“尖尖”二字处于语句高点,叼字力度较强,但音量不要大,字腹的幅度也相应收一些,以表现荷花可爱的情态;“角”字顺势诵读出来,字尾稍扬,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低起呼应,要颇有情趣。“立”字弹动要有力,字音稍收,体现出动作感。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朗诵解读]

通过题目可以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中却没有一句写送别,不过,诗歌写了西湖美丽的景色,表现了一种美好的情怀,自然也就从侧面抒发了对友情的赞美。

前两句是直接的叙写,处理可以大胆一些。“毕竟”二字可着力点染,吐字力度加强,语速较慢;“西湖六月中”几个字和整个第二句降低音高,轻松地带过,音量要较小。前两句只突出了“毕竟”二字,但语意是非常明晰的,即六月的西湖景色迷人是为大家所共认的,没有什么争议。

第三句采取上山类的语势。“接天”二字平起,但语速放慢,叼字力度要加强;“无穷碧”三字语势渐扬,“碧”字的音高要夸张地提高,字腹拉开,字尾时值延长,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采取下山类语势。“映”字叼字要较紧,以突出荷花与太阳相互呼应的情态;“别”字按调型顺势夸张延长,并拉开起伏的幅度,以凸显出荷花的颜色。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朗诵解读]

这首诗没有写如何观书,但却由明写池塘之美,隐喻读书心得,设喻贴切,颇富哲理。

首句采取波峰类语势。开头平起;“一鉴”二字处于语句的最高点。

第二句要注意语势的高低起伏。“天光”二字音高要较高;“云”字上扬,而“影”字按调值下抑低回,以此映照“共徘徊”三字的语意。

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句尾上扬,唤起听众的期待,以引起下文。

第四句采取下山类语势,“为有源头”四字之后扬停;“活水来”三字顺势承接,“水”字降到最低点,“来”字微微扬起并适当延长。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朗诵解读]这首诗是诗人春天访友时的即兴之作,友人不在家,诗人难免觉得有些扫兴,不过偶然发现了出墙的一枝红杏,于是有了先睹为快的愉悦之感。诗歌颇具韵味,并富于哲理。

首句平出,不必着力。

第二句中,“小扣”二字要有轻盈之感,叼字要有力,但音量不要大;“久不开”三字采取上山类语势,语气中要带有一丝遗憾。

第三句的语意要突然转折,情绪瞬间变得喜悦起来,因为诗人看到了关不住的春色。此句采取上山类语势,“住”字要夸张地提高音高,句尾延长并稍扬,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要用带有一种充满怜爱的情绪来诵读。“一枝红杏”四字吐字要清晰,但音量稍收;“出墙来”三字赋予红杏一种性情,颇富理趣,朗诵时要带有喜悦的情绪。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朗诵解读]

这是一首咏物礼赞诗,但语具双关,借赞美石灰,表明了诗人的人格追求。

这首诗前三句的语意层层递进,朗诵时也应逐渐加大分量,到第三句时将气势、音高和音量推到极至。

第四句是总括,语势低起呼应,然后渐渐将语势向高出提起。“清白”二字音高要较高,音色明亮;“在”字要加强叼字力度,延长时值,但音高可以降低一些,并增加一些虚声成分;“人间”是中重式格式,“间”字要增强力度,延长时值。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朗诵解读]

这首诗语意清晰,气势雄浑,议论人诗,却又情理结合。

全诗要表现出一种力度,但不要字字用力,而是在对比中显现出来;同时,不管如何用力,也要注意对声音的控制,万不可喉咙嘶哑地喊出来。

首句采用中度力度,“风雷”二字要隐隐蕴含着即将爆发出来的力量。

第二句采用轻度力度,“万马齐暗”四个字音高要较低,语速放慢;“究可哀”三字语气中要带有一种沉重悲痛的感觉,语势降低。

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我劝天公”要低起,并适当压住语势,语速要慢,但叼字要有力;“重抖擞”三字要陡然提高音高,并加强吐字力度。

第四句要用呼吁般的感觉直抒胸臆,“不拘一格”要加快语速;“降人才”可以一字一顿,加强吐字力度,并加大音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朗诵解读]这首诗吟咏了湖北省著名的古迹黄鹤楼,时空意识浩瀚,思乡之情深沉。据说当年李白登上黄鹤楼本欲赋诗,但是看了崔颢的这首诗后,感叹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搁笔。

首联的第一句采取上山类语势,语速要较慢,可以增加一些虚声成分,“去”字要提高音高,延长时值,要有引领下文的语气。第二句采取下山类语势,气声成分要较多,以增强怅惘的情绪。

颔联的第一句采取波峰类语势,“不复”二字要处于语句的高点,“不”字延长时值以示强调。第二句低起呼应,依然采取波峰类语势,“悠悠”二字字腹要拉开,字音饱满,时值延长,音量降低。

颈联两句语速可以加快一些,音色稍微亮一点。

尾联的第一句采取上山类语势,低起,语速要渐慢,“何处是”三字语速更慢,音高提起,“是”字处于语句的最高点,字尾要延长,以引领下文。最后一句要弱声低起,音色偏暗,增强惆怅情绪。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朗诵解读]

唐上元年间暮春,杜甫搬到浣花溪草堂前后,曾去成都游览凭吊,遂成此诗。诗句道出了千古英雄壮志未酬、抱恨终天的孤忿,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首联两句使用中度的分量,要怀有一种崇敬之感,“柏森森”三字相对着力一些,以增强这种崇敬之感。

颔联是说阶草自绿、黄鹂空唱,因为诗人此来是为了凭吊蜀相,所以景色虽妙却无心欣赏。朗诵时同样不必着力,淡而流畅地诵读出来即可。

颈联情感渐浓。前一句采取上山类语势;“三顾频烦”语速要较快,将语势向上推进;“天下计”三字语速要放慢,音高相对再提高一些。后一句采取波谷类语势,“老”字处于语句的低点。

尾联情感更浓。“出师未捷身先死”一句和“长使英雄”四个字语速要较快,将诗人心中的情感瞬间抒发出来;“雄”字按调型顺势延长,以引领下文;“泪满襟”三字语速要极慢,使用弱声,以表达诗人沉重的心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朗诵解读]唐宝应二年早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喜讯传来,诗人长期的积郁一扫而空,于是写就此诗。

首联和颔联写了诗人初闻捷报时的惊喜,不过这种喜悦是从原来的愁苦刚刚转过来的,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加之后四句也表现了诗人的喜悦情绪,因此朗诵时前四句要留有余地。

“忽传”二字要有捷报突至的感觉,气提声收,音高较高。

“涕泪满衣裳”几个字应有悲喜交加的感觉,悲和喜两种情绪都要有,语速相对较慢。

“却看妻子愁何在”一句有顾盼之感,音高相对提高一些。

“漫卷诗书喜欲狂”一句气息奔涌明显,可以采取波谷类语势,“喜”处于语句的最低点,不过喜悦的情绪色彩却须非常浓厚;“狂”字顺语势将字尾扬起,既表现喜悦的程度,又为后四句的表达作铺垫。

颈联的第一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采取上山类语势,将爽直的情态进一步表现;第二句“青春作伴好还乡”采取接近于下山类的语势,可以表现出畅快的心情。

尾联通过对行程的描述间接抒发喜悦的情感。“穿”字和“向”字要加强吐字力度,拉开字腹,并适当延长调值,表明诗人归心似箭。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乌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朗诵解读]

这是杜甫最有名的七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秋天,也就是诗人晚年流落夔州的时候。此诗是诗人登高有感而作。

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一句音高要较高,音色要较暗,语速慢一些,营造出一种凄冷萧瑟的气氛。“渚清沙白鸟飞回”因景色低远,音高也要相应低一些。

颔联两句是名句,已广为传诵,朗诵时应怀有一种沧桑感。“无边落木萧萧下”增加一些虚声成分,给人以萧瑟之感,“萧萧”二字字腹拉开,处于语句的高点;“不尽长江”四字之后扬停,以引领下文;“滚滚”二字字腹拉开,时值延长,给人阔大雄浑之感。

颈联的“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采取上山类语势,“万里悲秋”四字低起,语句连贯,“常作客”三字音高提高;“百年多病独登台”采取下山类语势,“病”字字尾延长,以引领下文,“独”字拉开字腹,延长时值,突出诗人的孤独感。

尾联的“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采取上山类语势,整体音高提高,句尾扬起;“潦倒新停浊酒杯”采取下山类语势,音量减小,突出无可奈何之感。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朗诵解读]

韩愈晚年曾因上书请谏触犯朝廷,差一点被定为死罪,经人说情才被改贬为潮州刺史。离京赴任之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悲歌当哭,慷慨地写下了这首名篇。

首联两句表明了获罪的原因,即上交奏章触怒朝廷。“朝奏”和“夕贬”相互照应,朗诵时要适当强调。

颔联两句要有一定的力度,语流顺畅,表明诗人刚正不阿、不怕招灾的胆量。

颈联两句表达了诗人英雄无路之悲。“家何在”语势要渐扬,有向上天呼吁之感;“雪拥蓝关马不前”采取下山类语势,“马不前”三字更低更慢,表现诗人困顿的处境。

尾联两句诗人从容地向侄孙交代后事,沉痛和稳重。“知汝远来”要低起平收,“来”字的字尾适当延长;“应有意”三字采取波谷类语势,“有”字处在最低点,“意”处在最高点,字尾延长,引领下文。“好收吾骨瘴江边”采取下山类语势;“好收吾骨”四字有欲说还休之感,语速要偏慢,“瘴江边”语势下落,气息下沉,字字顿挫,含有一种压抑的激愤。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朗诵解读]

刘禹锡一生屡遭贬斥,心情抑郁。在与自居易结识后,为酬谢自居易的赠诗而作了这首答诗,含蓄地表明了自己屡遭排挤的抑郁,并表明了自己对新人怀有诚挚的希望。

首联和颔联这四句写了诗人自己的身世,诗句透出凄凉无奈的情绪。朗诵时要使用比较暗的音色,音高较低,语速较慢。

颈联两句是为大家所传诵的名句,诗人自比沉舟、病树,含有谦虚之意,同时也表明对后进的希望,因此在感情色彩上高昂多过低沉。“千帆过”三字要加强吐字力度,音高提高;“万木春”三字拉开字腹,语速放慢。

尾联于沉痛中露出希望。“今日听君歌一曲”采取波峰类语势,“歌”字处于语句的高点,音量要加大;“暂凭杯酒长精神”一句采取上山类语势,“长”字要加强叼字力度,“精神”二字提高音高,音色要相对明亮。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朗诵解读]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相思之苦,有一种朦胧的美感,艺术形象相当鲜明、形象。

首联的“相见时难”采取下山类语势,语流连贯,“相见”二字处于高点;“别亦难”三字语速放慢,“别”字按调型顺势延长以示突出,语多愁苦。“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的情绪色彩与上句相近。

颔联的“春蚕到死”和“蜡炬成灰”语速皆加快;“丝方尽”三字音高较高,“尽”字在最高点,字尾延长,引领下文;“泪始干”带有悲苦语气,语速放慢,音量较小,音高较低。

颈联两句平起,语势变化幅度不要大,分量也相对较轻,关键是要表现出愁苦和凄寒的感觉。

尾联两句宕开一笔,别开生面,借幻想增添了一丝希望,音色相对要明亮一些,音高适当提高。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朗诵解读]

这首诗写了诗人对昨夜所见意中人的深切怀想,虚实结合,笔法跳跃,情绪怅惘。

首联的“昨夜星辰昨夜风”一句平起,起伏幅度不要大,力度也不要强;“画楼西畔桂堂东”一句可以适当加大一点力度,幅度也适当加大。

颔联两句要诵读出两句之间的转折关系。“身无彩凤双飞翼”采取上山类语势,“翼”字提高音高,字尾延长,以引领下句。“心有灵犀一点通”低起呼应,“犀”字时值延长;“一点通”三字要加强叼字力度,但音量不必大,口腔开度也不必大,以显示犀角相通一线的纤细。

颈联写了怀想中的饮酒场面,处理时不必着力。

尾联开口前可深吸一口气,以叹气的感觉诵读出“嗟余”二字;“应官去”采取上山类语势,“去”字按调型顺势延长,以引领下句。“走马兰台类转蓬”是说自己像飘转不定的蓬草一样又要开始自己无聊的校书生涯了(当时诗人正在秘书省任职),语气中要带有一种无聊、无奈之感。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朗诵解读]

这首诗笼罩着一层浓重的哀伤低回、凄迷朦胧的情调氛围,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固有的愁绪,是诗人追思逝去年华的人生哀歌。

首、颔、颈三联六句可以构成一个单元,以形象的艺术形象表现了朦胧的意境。朗诵时从整体上可以带有一种怅惘的情绪来处理诗句,而具体到每一个词句则须精心雕画。

尾联两句是对“思华年”的总括,带有如梦初醒后的怅惘与沉思。“此情可待成追忆”一句采取上山类语势,用一种叹气的感觉诵读,“成追忆”三字处于语句的高点,“忆”字延长时值,引领下句;“只是当时已惘然”平起,增加一些虚声成分,语速放慢。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遥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朗诵解读]

这首诗传神地描绘出了梅花的风韵,清丽脱俗,风格清朗。

首联的“众芳遥落独暄妍”采取波谷类语势,“落”字处于语句的低点;“独”字按调型向上扬起,并适当加强力度以示强调。“占尽风情向小园”一句用带有赞赏的语气诵读出来。

颔联须倾情描绘。“横斜”二字的字腹要适当拉开,时值延长,突出其形象性;“水清浅”三字唇舌用力,但口腔开度不必太大,音量也要收一些。“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低起呼应,适当增加一些虚声成分,音色暗一些,以配合景色的朦胧感。

颈联两句须突出“先”字和“合”字,以表明飞禽和蝴蝶都为梅花之神韵所折服。

尾联的“幸有微吟可相狎”采取波峰类语势,“微吟”二字处于语句的高点,并适当延长时值;“不须檀板共金尊”要低起呼应,语速放慢。

我要打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