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朗诵《我的父亲母亲》

父亲母亲

作者:装聋作哑
朗诵:马尾

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苏北标本式的农民,他们一生养育了三个孩子,我,大姐,小妹。其实听说母亲一共生了四个,在我和大姐之间,还有个男孩,一岁多点的时候,得了啥病,死掉了。

母亲一字不识,在她二十不到的时候经过媒人的撮合,嫁给了长她十岁的我的父亲。听母亲说在嫁父亲之前,从没见过父亲长啥样。

母亲说那时候家家都很穷,根本无暇顾及长相,主要是看家里粮食多少,够不够吃,父亲和爷爷很鬼,把盛在水泥缸里的小麦扒出来,缸底放了好多芭子充数,四个满满的水泥缸其实只有一缸粮食,骗过了前去打探的外爷和媒人,以至于母亲嫁来之后,没到新庄稼下来便断了粮,这后来一直成为母亲打趣父亲的笑柄,父亲也从不和母亲顶撞,只是红着脸憨厚的傻笑。

记忆中母亲属于夫唱妇随的那种,农田劳作,孩子的教育,邻里关系,全听父亲的。俨然在母亲眼里嫁鸡随鸡似乎是硬道理,女人嫁人后,丈夫就是掌柜的,是靠山,做啥都是对的。

在那个靠工分分粮食的年代,父亲和母亲为了三个年幼的孩子吃饱穿暖,唯有不停的劳作,从不愿缺席生产队的各项劳动,以至于大姐为了照顾我及小我两岁的妹妹,9岁了才进学校上学。

82年农村土地改革,我家分到了8亩三分责任田,记得很清楚。因为分地那天从不喝酒的父亲特意跑村部的代销店买了半斤散装白酒回来庆贺的。也就是那一年他们的三个孩子在同一所中学读书。

苏北农村的主食是煎饼,家家院子里都有一座大磨盘,用来磨面糊糊,煎饼通常分为三种,小麦的,玉米的,山芋的。母亲是村里煎饼落的最好的,又薄又脆,特别筋道。

礼拜六下午母亲便会早早的把我们的饭做好盖在锅里,等着我们回来,看着我们端起了碗,才下地和父亲劳作,夜两点他们悄悄的起床开始推磨,轻易舍不得叫醒我们,倒是大姐经常主动起来帮衬着。天明总能看到三摞用纱布包裹叠得整整齐齐的煎饼。煎饼也是数好的,大姐和小妹每人三十张,每天五张,母亲说男孩子饭量大些,每天六张。大多数是小麦玉米各半,我们也劝母亲给我们带些山芋煎饼,她说小孩子懂啥?那个没营养,你们读书费脑子,糟践了身体可不行,我和你爸将来老了,干不动了,还靠你们三养着呢。

每当三个孩子挤在一张桌子上做作业的时候,母亲总爱搬个板凳坐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听我们讲学校的趣事,似懂非懂的陪着我们一起笑,不厌其烦的帮老大倒杯水,帮老三卷个煎饼。她总也讲不完的老是一句话,你们要好好读书,不要像妈一样辛苦。我深知这是一字不识的母亲用她的最淳朴的方式告诉她的儿女们读书的重要性。

苏北的农村庄稼是分两季的,夏季雨水多,通常栽稻子居多,为了安全起见,8亩多的责任田里父亲总爱栽一半水稻,种一半玉米。栽稻秧之前,首先要把地梨好放上水,再整平。拉耙子整平地是最辛苦的活,裤子卷到膝盖上,用绳子拴在耙的两端,走田的这头拉到那头,再拉回来,如此反复。每走几步便会 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母亲力气小,尽管咬牙拼尽全力往前走,耙子总是倾斜的。父亲便会心疼的帮母亲擦擦汗,将绳子拴在接近中间的位置,再艰难的前行。每每想起这些,我总是心疼不已。

种了一辈子庄稼的父亲深知粮食对于这个家庭的重要性,父亲对待庄稼如同对待他的孩子,苏北的夏天,雷雨尤其多,通常下雨天,房子里是没父亲的身影的,他会扛着一把铁锹玉米地里挖出一道又一道的排水沟来,顾不得身上的雨水和汗水的,直到他认为淹不了秧苗了才肯罢休。

一天深夜,突然听到母亲对父亲说:“他爸,孩子们每个礼拜全吃盐豆,不见油哪行,看一个个都瘦了,田里的活也快忙完了,我想抄些熟菜礼拜三给送去,你看行吗?”礼拜三的下午父亲步行十二里真的来了,身后还跟着他的两个女儿,宿舍门口立刻围了很多同学,父亲有点不好意思起来,半蹲着笨拙的忙了半天才解开纱布的扣,将满盆的熟菜分给他的三个儿女。其实我深知母亲口中的熟菜就是大白菜,萝卜丝,少许的粉条混着炒在一起的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农家菜,但时至今日我依然可以肯定的说,这是我这辈子最爱吃的一道菜。

最开心的是过年的时候,日子过的再紧巴,父亲总要集上割些肉来,三十中午父亲母亲依然是最忙碌的,想办法做些好吃的。父亲炸丸子最拿手,因无钱买太多的肉,怕炸出的丸子不够孩子们吃,总要炸一些萝卜馅的,记忆中母亲坐着负责往灶里塞柴,父亲一边将团好的肉丸子,萝卜丸子黏糊糊的面团子轻轻的放油锅里,一边自豪的指挥着母亲,他妈,火小些,再大些,母亲麻利的抽火加柴,嘴里,哦,哦答应个不停。丸子炸好后,总劝我们三个吃了一个又一个,看我们把一整个丸子放嘴里边,把腮帮子充起来,父亲母亲便会开心的笑起来,慢点,慢点,别噎着,多着呢!

83年大姐以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被南京大学录取,那时考上大学是很稀罕的事,一个大队多年不出一个大学生,相邻们也纷纷给父母道喜,着实让父亲和母亲高兴了好一阵子。

母亲的离世和我拿到西安交通大学毕业证书是同一个年头,寒假回家突然发现骨瘦如柴的母亲常常呕吐不停,一米六的个子只有六七十斤重,豆大的汗珠顺着鼻尖滚滚而下,着实可怜,我不敢正眼看母亲,匆忙背过脸去,心疼不已,心中似乎预感母亲得了什么大病,询问医院检查情况,父亲说话也不在如平时那般刚毅,医生说是胃炎,让回家慢慢养着就好了,父亲说话时迷茫的看着远处,声音极低极低,母亲倒是轻描淡写的说,妈没事,你们忙正事去吧。

7月21号,噩耗传来,母亲离世。
母亲的葬礼极其简单,父亲请了本村的木匠,用自家的木材打了一口棺材,恰逢那时苏北的火葬制度及其严厉,父亲尊重母亲临终遗言,不想进火葬厂,找邻居帮忙,半夜偷偷下葬。父亲不让我们跟到坟地,说是怕我们哭,惊动别人,被发现了就出大事了,大姐和小妹见母亲被抬走了,还是忍不住哭出声来,按照老家的习俗,儿子要为母亲送火七日,送火意即让母亲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想儿女女时轻易便可回家看看,天快黑的时候,我家里找了三根麻秆点上火,给母亲送去。来到母亲坟前,我长跪地上,将燃烧着的麻秆一根根的插在坟上,泪总在眼圈打转,实在憋不住了,也会滚出几滴,落在母亲身上。妈,妈,儿给你送火来了,你看看,不见母亲答应,愣了半天我才终于明白,母亲的确是走了,她在地下,我在地上,阴阳两隔,再也无法相见。

几年过后,父亲才告诉我们,其实母亲得的是胃癌,为了不影响我们的学业,他和母亲商量好了故意隐瞒他们的三个孩子,我们没有责怪父亲,其实今天想想,倘若当初父亲母亲说了实话,没能力的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母亲去世后第三年清明前夕,我和南京的大姐,宿迁中学任教的小妹商量今年回家不提前告诉父亲,免得他还像前两年那样辛苦的跑集上买这买那。我们三个镇上买齐了东西,租辆三轮车风尘仆仆赶了回来,家里没人,邻居让我们田里看看去,远远望去父亲蜷缩着坐在母亲的坟前,自言自语,我知道,父亲这是想母亲了,父亲是在和母亲说悄悄话呢。顾不得脚下的麦苗,我们三个狂奔到父亲的身边, 爸,妈,孩子们看你来了,大姐,小妹嚎啕大哭,我任由泪水肆意流淌。父亲红着眼睛诧异的看了又看,终于站起来用力的拍了拍身上的泥土,猛的拉起大姐小妹,走,跟爸回家去,我默默的跟在身后,仔细打量,父亲明显又苍老了许多,只剩下少许的黑发,我的泪又一次涌了出来。

父亲70岁那年,我在西安买了房,娶了妻,于是决定把他接西安来,执拗的父亲还要在家种地,经过半年的努力,兄妹三的轮换劝说,父亲总算松口了。

西安呆了半个月,他便吵着要回去,老说住不惯。妻子哄,我欺骗,工作忙,没时间送你,各种理由拖延,总算又过了两月,突然有一天,妻打来电话说,出去买菜的功夫,爸不见了,赶紧单位请了假动用了所有的人力,终于在火车站广场找到了他,我强压怒火故作镇定的小声问,爸跑火车站来干啥?我想回家,父亲怯怯的,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你工作太忙,不想影响你,我想买张车票自己回家。顷刻我心里一阵酸楚,爸,这就是你的家啊!
把父亲送回老家的第二年,考虑到老家的房子年代太久了,和大姐商量决定给老家生活的父亲盖个宽敞的砖瓦房,父亲知道后一百个不同意,你们盖了我也不住,这房子好着呢,费那钱干嘛?我知道这是勤俭的父亲在为他的儿女们省钱。

尽管父亲的身体还算硬朗,还是放心不下他 一个人老家生活,此后虽又重提了几次,但任凭我们如何花言巧语,再也没能说动父亲来过西安。是父亲怕打扰我们?是父亲离不开他的土地?是父亲离不开他的相邻?亦或是父亲方便和母亲说话?我不得而知。

父亲是92年冬天因突发脑淤血去世的,享年七十六岁。
安葬父亲那天,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有南京来的,有西安来的,全村所有的相邻都来了,小小的村庄从村东头排到了村西头,人很多很多……
队伍缓缓而行,突然听到人群中有人议论,一辈子的大好人呐!可惜了!
是的,父亲的一生与人为善,从未见他和谁发生过口角,更舍得出力,为家人,为邻里,他用他一生的勤劳,淳朴,憨厚,成就了人间最崇高的褒奖,好人!

好人,这个美丽的字眼,与金钱无关,与地位无关,更与权势无关。
第二天打理父亲遗物时,竟然意外的在父亲平时放鸭蛋的纸盒子里发现了父亲的存折,存折里夹了一张字条,歪歪扭扭的写着三个字,给三吧!
我立刻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顿时泪流不止。俨然在父亲心里,两个在大城市生活的孩子已让他全然放心,花甲之年的父亲还在牵挂着他最小的女儿,还在为三攒钱。

而今,人到中年的我,常常夜半醒来,愈加思念我的父亲母亲来。

艺术家简介
装聋作哑
装聋作哑 (作者)

来自西安的哥们。代表作品《忍住了不再联系》《朋友,拥抱总在你左右》《暖暖的中国人》《我的父亲母亲》等。

朗诵网指数:热度 [9.1万],亮度 [6082],密度 [15]
5/5 - (1人喜欢)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