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更加萦绕胸怀,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独”字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就是说,我轻轻地脱掉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派遣。“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词人翘首远望,但见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明月自满,人却未圆。“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即景抒情,两个“自”字的运用,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所以
就自然地引出来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那么,“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绉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一句话就是时刻在相思着。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一“下”一“上”两个动词用得大胆又巧妙,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可感。这几句和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清照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仍不失为一篇杰作。其特点是:一、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两情相悦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二、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象蜜一样的甜,也象水一样的清,磊落大方。三、李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一剪梅》全词不饰雕饰,以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全词笔调清新,风格细腻,情景交融,耐人寻味。展示出一种婉约之美,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

我要打分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