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烟的古意(风也吹过文选7)

当厌倦了华服美食的日子,厌倦灯红酒绿的喧嚣,当住惯了眩目的、簇新的高楼之后,你一定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渴望有一个栖息心灵、安顿灵魂的地方。它一定没有耀眼的红嫣,极致的堂皇,它一定没有醉人的法国香水,光鲜的香奈尔,它一定是素朴的、恬静的、萦绕着氲氤古意的所在。 古意是什么?古意是怀古的幽情。当你登上梓州(今射洪县)的读书台,依身于崖上栏杆,俯瞰涪江的波翻浪涌,你会自然地追忆陈子昂。这种追忆,便是饱含着历史幽思的古意。当年的陈子昂衣袂飘飘登上幽州台,寻觅着远去的圣主明君,纯朴的国风,这也是古意。可惜陈子昂、燕昭王远去了,留下的是一腔怅然…… 古意是什么?古意是高雅的意趣。俞伯牙于万古月下、千秋江岸扣弦独响,高山乎巍巍,流水乎洋洋。一曲古意,抒旷世情怀,求旷世知音,钟子期得“意”而来,俞伯牙得“意”而去。 当欧风美雨袭来的时候,当现代思潮涌来的时候,古意便渐渐远逝了,但它的余韵却不时萦绕在人们的心里,再化为一行行清泪浸湿了《诗经》的风谣,模糊了《楚辞》的诗行。 那古意横生的建筑哪里去了?重庆的嘉陵江边,凤凰城的沱江边上的吊脚楼,这行将消失的古意符号,默默地诉说着人类的童话。古老的四合院成了北京城为数极少的孤岛,怪怪地萎缩在水泥森林中,窒息得即将死亡,即使能够苟延残喘,也成是一种祭品,祭奠那渐至远去的古意。 有人说要重修圆明圆,这是对古意的诠释吗?老寺里被涂得簇新的三百年的塑像,这是对古意的解读吗?拆掉了学子们记忆中美好的钟楼,新修的教学大楼再高再美,难道这样便可以延续百年学府厚重的文化吗?古意不在了。 常常慨叹,读经的声音何处去了?而今再也诵不出《关雎》的深情,再也吟不出《离骚》的悲愤。周杰伦《菊花台》那说唱式的曲调,却响遍了大江南北,难道这是读经之声又回归了吗? 诗意的江南哪里去了?送别的阳关哪里去了?江上的明月哪里去了?潇湘的夜雨哪里去了?它们都消失在浮躁的喧嚣中,消失在红酒的浓香里,消失在无奈的残阳下。 追寻的脚步,寻着竹简的残片追寻;怀想的心灵,顺着羌笛的旋律怀想。默默地苦旅,默默地前行,也许可以看到古意那瘦弱的身影,听到它那低回的呻吟。 寻觅古意,她还活着。她活在四川的三星堆、长沙马王汉墓堆、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文物里。她隐藏在格沙尔王的诗行中,在古老的马头琴声里。在崇圣三塔、在白马寺里,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那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里,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的疏墨淡笔中,在八大山人那大写意山水里,或许你可以找到它的踪迹。 寻觅古意,她还活着。在九寨沟那沉于潭底,树干长满了五彩斑斓的水藻的古木上,你可以寻觅到深沉的古意。还有那一百年的风车、那一千年的长城,那一万年的山顶洞。 寻觅古意,她还活着。在纳西民乐《茨里次姆》的女人独唱的声音里,那原始的风韵让你不知不觉梦回唐朝。她还呈现在摩梭人走婚的风俗中,泸沽湖木楼上那一串红辣椒。嘿,风情万千,万千风情! 古意是一种美,它蕴藏着一种沧桑。古渡头的木船,风沙中的楼兰,英国乡村小镇五百年不变的模样,鼓浪屿排斥机动车的幽深小巷。白羊肚的头巾,蓝花花的衣裳,贵州的腊染、江南的织绣,还有边城里的翠翠,西湖边的芸娘。 古意是一种善,它蕴着一种不朽。她是从容走过一牵手便是百年的老者,是独坐在秋风里悲叹落叶的歌者,是见落花便流泪的黛玉,是留在结婚时才初夜的新娘。是风潇潇荆轲的易水送别,是千金一诺的季布,是千里送京娘的赵匡胤,是岳阳楼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希文…… 古意是文化浓酒对人心的浸润。因为历史久远而显得浓醇而甘凛,因为回味怀想而显得隽永悠长。恨不能与湘夫人共醉于洞庭湖,与薛校书把盏于望江楼,总期盼用秦砖汉瓦再现往昔的风采,从而游历阿房宫,高卧上林苑。在诵上古经典时,体悟纯朴的民风,在听霓裳羽衣曲时,感受盛唐宏大气象,仿佛古韵依旧,仿佛古风依然。于是人们在领略中情感得到升华,在欣赏中传承民族的审美情趣,历久弥新。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你轻轻地拂青花瓷吧,那淡雅而高贵的古韵,经不起你的抚摸;你轻轻地走石板路吧,高跟鞋会抹去那千年的印迹;你不要接触那古寺中几百年的廊柱,汗渍会引来无数的蛀虫,吞食这无价的亘古珍奇。不去破坏还存在的古意,你的心中便有古意。你才能够拥有诗意,你才会拥有永远的美丽。

我要打分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