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声音读好文字】No.134寻味中国之北京生活的旮旮旯旯

大家好,我是成亚。今天为大家诵读的这段文字,选自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寻味中国》一书,作者林留清怡。

北京生活的旮旮旯旯

烹饪学校让我见识了北京生活的旮旮旯旯,这是之前在外侨圈子里无法领略的细微层面。我开始和普通北京百姓一样,骑自行车来回学校。尽管小汽车在中国日益普及,但对大多数人来说,私家车依旧可望而不可即。我所住的公寓门口有个修理摊,从收音机到旋转椅,无所不修。我从摊主手上买了辆上海永久牌自行车。没准儿是辆赃车,不过看在区区10美金成交价的份儿上,我没问。弯曲的车把有助于我挺直脊背,车篮里装些日常用品什么的很方便。北京地形平坦,没必要买带变速挡的自行车。更妙的是,就算我忘了上锁,车也不会被偷(小偷们往往只对车棚里那些新款车型下手)。即使有朋友送了我一辆十倍价钱的十八挡变速自行车后,我仍旧骑这辆旧车。

我的住处离烹饪学校大约3公里,是一幢公寓的最高两层。公寓没有电梯,我把自行车停在院子里,邻居们在那儿种了番茄和青椒。我常常拎着两袋蔬菜水果和杂物爬六层楼。这是一片新建的中产家庭住宅区,是几排灰蓝色的公寓楼。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迷宫似的巷弄,叫做胡同。在城市改造的旗号下,这种老旧又没有私用厕所等现代化便利设施的巷道住房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这些低矮的楼房。

西侧,也就是烹饪学校一带,还残留着一些旧式街坊,那是老北京人文气息的见证;东侧则是摩天大楼群。我的住处刚好位于二环路内侧。二环路是北京老城墙的旧址,建国后,城墙被推到了,取而代之的是这条宽阔的马路。

更多的变化就发生在我眼皮子底下。2004年我刚搬回北京时,这片小区周围还满是空地,如今建筑工人正在为一排排摩天大楼做最后的扫尾工程。再往东走,出了二环,无数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包括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大楼,这座建筑好像两座古怪的斜塔,由一溜封闭的平台在空中相连。刚铺好的大道空空荡荡,刚建好的楼房的尘土还飘浮在空中,给人超现实的感觉。我就住在全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中央。

我骑车离开这片开发区,进入这个城市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地带,就来到了烹饪学校。赶时间的话,我就选宽敞的新路;当我想愉悦悠闲地骑车时,就穿胡同。

较之在美国,在中国骑自行车是另一番情形:林荫道下,自行车成群结队。人们互不避让,倒也不会相撞。到了十字路口,车群渐渐壮大,任凭交警在一旁吹哨子、摇旗子也不顶事。汽车大鸣喇叭,一寸一寸地往前蹭;摩托车加大马力,呼啸而过;电瓶车则淡定地徐徐前进。起初,每当有公交车或汽车窜到我前面,我就火冒三丈,觉得自己的路权被侵犯了,但很快我就学会和本地人一样,在机动车之间穿梭而行,目标是要让一切保持一种微妙的动态平衡。

骑自行车穿胡同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巷道很窄,骑不快。有天下午,我穿行在一条砖墙的小巷子里,有一群人在围观下象棋。老人在尘土飞扬的巷子里散步;肤色黝黑、衣衫褴褛的男女踩着脚踏车,拉着一车垃圾破烂,不知在吆喝什么,听着像是棒球比赛中的大喊大叫。可我顾着看路,无法分神听个明白。骑车穿胡同虽然比走大马路舒适点儿,可胡同里的交通也是一团混乱。自行车横冲直闯,路面坑坑洼洼,务必全神贯注。有个朋友晚上醉醺醺地骑着车回家,结果掉进一条正在开挖的沟渠里。

有天下午我又穿胡同了,因为即将做一件特别的事。烹饪课程终于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了,我们要学刀工了。头几节课我已经学了许多如何用刀的“理论”。衡量一位中国厨师的厨艺高低,首当其冲就是刀工,又曰切菜技巧。据我所知,中国各地厨师用的刀子是根据各个传统菜系量身打造的。上海师傅用的尖头刀形似鲨鱼头侧面;在四川,最常用的菜刀刀刃呈钟形;广东的菜刀刀刃较窄,刀头尖,像西式刀具;北京的师傅用的菜刀刀刃呈矩形,又宽又厚,让我联想起恐怖电影的道具。

中国好文字网,致力于优质阅读内容的生产和分享。目前旗下有《超爱悦读》节目《好声音读好文字》栏目,《听故事》《早知道》等主体性产品。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优质短文字,为移动用户提供更多有价值的阅读体验。分为早间《中国好文字》(微信号:zhongguohwz)和亲子版《好文字》(微信号:zghaowenzi)微信公众号每天早晚为大家推送最有价值的阅读。

 

我要打分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